2007年3月7日 星期三

!~一句話漂亮!~ ==



!~碧湖漂亮~!


碧湖村與龍眼村有很多相同之處,從百年前至今,仍未改變,可以從雲林縣古坑鄉風景區沿著149線而上,經龍眼而到碧湖,地理位置與龍眼村完全一致,151線由龍眼村進入,另一管道為162甲線經太平村入碧湖,因為交通位置決定碧湖村觀光產業,目前仍是處於開發的處女地。  根據調查,該村村民是清末來台,地名為「堀尺嶺」,由來是昔時腳伕行經此間山嶺,路況斜歪難行,有如工匠所用之「屈」故名為堀尺嶺,村內地形有如地無三里平,茶園密集,景緻宜人,宛如世外桃源。記載的歷史目前村民為20代,祖籍皆為福建平湖縣為主約為150年,村民以陳、簡為大姓,而沈、葉、邱、蔡次之,年輕人出外工作泰半是與外界通婚屬外流人口村落。  先民居住以清水溪三大支流野溪沿線開墾,目前較大的集中村治共有三部落分別為碧湖、堀尺嶺、金針坪,行政區域分散為九鄰,第一鄰為金針坪;第二至四鄰是碧湖;第五至九鄰為堀尺嶺,目前龍眼與碧湖共用一村幹事;以151-1縣道與龍眼村聯接,大型巴士無法進入。全村高度自海拔450公尺至1304公尺,面積約為405公頃,設籍80戶約400人。

!~阿里山的喔!~


!~森林遊樂區!~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位於阿里山山鐵道終點。東臨玉山山脈,與玉山國家公園相鄰。西邊則緊鄰嘉南平原。北界南投縣。阿里山本身並無山頭,而是由尖崙山、祝山、對高岳山、大塔山、塔山等十八座大山組成。附近溪谷甚多,分別有北流之和社溪,西北流之清水溪及西南流之曾文溪等。區內斷崖處處,最著名如塔山和對高岳山。 阿里山的氣候四季相差不大,平均氣溫攝氏10度左右,在冬季最寒冷時可達零下3度,蚊蚋絕跡,實為台灣休養避暑最佳處所。園區種植吉野櫻、重瓣櫻等數千株,日據時代還曾規劃為「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 一般遊客所認識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大抵為新站和舊站(沼平車站)附近一帶。沼平原本是一伐木的村落,因為旅客連年增加,陸續開設不少的商店及飯店,而成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最早開發的遊客據點。 1981年興建了大紅柱的宮殿式新站,阿里山公路也於隔年通車後,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更形熱鬧,而新站附近的旅館和餐飲業也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形成繁華的商圈,舊站反而沒落了。 阿里山向以「鐵路、森林、雲海、日出及晚霞」五奇著稱。此外,園區內的景點大致可分為三個區域,第一區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本身,第二區為祝山觀日、對高岳觀日步道,第三區為眠月線、大塔山步道和阿吉縱走、阿豐縱走等,詳見(健行之旅──《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周遭步道》)

~!請看一下~!





~!我向您推薦著些旅遊地區~!

道爺古墓本體



道爺古墓本體



沿革:創建年代:墓碑已佚失,不詳其建立確切年代,惟由伴隨之銅錢 ( 萬曆、康熙通寶 ) 及鄰近文化遺留判斷,應屬清代。 墓塋建成後遭湮沒,湮沒年代不詳,至民國八十八年元月因道爺遺址搶救發掘始重新出土。簡介:現況-墓碑已佚失,墓塚已堆平,土槨上部受耕作破壞部份,棺內骨骸及棺木於發現時已遭擾亂,發掘過程另行取出保存。古蹟東側部份遺構尚未完成發掘出土。遺址特色:構造及材料:墓園以磚及陶管堆砌而成,槨則以三合土築成。木棺 ( 腐朽大半已攜入室內 ) ;特徵:一、墓園規模大。二、墓園結構幾全以紅磚堆砌而成。三、以磚及陶管舖砌出排水管路, 極為少見

~!不會很長喔!~


!~塔塔加遊憩區之步道資源-玉山主峰線!~

塔塔加(TATAKA)曹族原住民語言,意為寬闊、平台草原的地方。海拔2610公尺塔塔加,是新中橫公路最高點,也是嘉義-玉山段台18線與水里-玉山段台21線公路之交界點,往嘉義阿里山方向為台18線,往南投信義方向為台21線公路。   

~!慢慢看!~


~!中之關步道!~





南部橫貫公路    西起台南市省道台19號路口,東訖至東縣海端鄉海端村與台9號省道交叉,全長212公里,全線闢建完成於民國六十一年,由於完工後,路基不穩,落石坍坊不斷,一直到八十一年全線舖設柏油,八十二年全線開放管制,並在玉山國家公園積極建設梅山遊憩區,天池步道系統及沿線景觀據點等遊憩設施相繼完成后,遊客逐漸增加,目前已成為新興熱門遊憩路線。    南部橫貫公路自台20號109公里梅山口至146公里埡口段,屬於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海拔由1014公尺一直上升至埡口大關山隧道海拔2700公尺,沿線具有中、高海拔豐富多樣的森林植被及高山地形景觀。 中之關步道位於台20號130.5公里,日治時代曾在此建有中之關駐在所,為當時關山越嶺警備道西段上極重要的一站。另外玉山國家公園在公路旁建築公廁、停車場、解說牌示,並整修中之關-天池關山越嶺古道,提供遊客休憩、賞景及古道健行之旅。中之關至天池段長約三公里,古道遺跡保存完整,經整修已完成古道入口、步棧道、中之關駐在所及沿線解說牌示之設施;徜足其間,在享受自然、眺望景觀之餘,尚可緬懷於思古幽情之情境中。 中之關步道位於高雄縣桃源鄉、南橫公路130K到135K上方,沿途景緻優美,生態豐富,也一向是健行旅遊的熱門古道,原屬山地經常管制區,進入之前需先向警政單位辦理入山許可,多有不便。基於簡政便民及配合政府倡導觀光旅遊活動,玉管處也於不斷邀集相關單位會勘、協商,認為目前該步道公共設施完善,且無重要國防、軍事設施,因此在獲國防部及內政部同意公告後隨即解禁。 中之關步道全長約3.5公里,單程約1.5小時,屬於關山越嶺古道之一段,海拔高度自中之關步道入口處之1930公尺上升至步道另一端天池為2350公尺,古道融合了歷史與人文景觀,同時還可欣賞「天池」高山湖泊景緻,相當優美。此外,玉管處從86年起就已在遊憩安全及古道維護前提下進行古道整修,將日據中之關舊警址整理作為解說休憩平台,並於步道沿線規劃設置解說牌誌,目前設備完善,而教育部也已將此步道列為適合高中生攀登之十條生態旅遊登山路線之一。

~!很漂亮喔!~


!~太魯閣~!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經劇烈的造山運動,由玄武岩形成的變質岩區。因中央山脈不斷的隆起,使最上層覆蓋岩層受到風化侵蝕而剝落,讓下層的大理岩露出地表。太魯閣峽谷因堅硬的大理岩和片麻岩所構成,使立霧溪在侵蝕之下無法拓寬河道,再加上地勢高,加強河川的向下侵蝕力,導致四周峽谷有近乎垂直的岩壁。而且大理岩官易溶於碳酸水中,稱之為化學侵蝕。在這些情況下就形成太魯閣的「V」字型大峽谷,成為今日的台灣奇觀之一。

!~還不錯喔~!


!~豁然亭步道~!

•豁然亭為一展望良好之觀景亭,面向天祥可見立霧溪蜿蜒於三角錐山、塔山之間而注入太平洋,往左可看見西寶。(西寶為中橫沿線最大河階地,與現今河床高差達500公尺,此古老的河床階地,證明地殼的急速上升及河流下切作用之強烈。)由觀景亭向下看,步道沿著稜線陡降,並可見右方另一山稜線兩側的小瓦黑爾溪與塔次基里溪相匯流。塔次基里溪在天祥與大沙溪匯合,過天祥後始稱為立霧溪。

!~蠻酷喔~!


!~長春~!


民國47年為紀念中橫開路殉職員工而興築。闢建期間因公殉職者有212人,受傷者702人,長春祠是凝聚這些斑斑血汗的精神象徵。但因68年8月賀璞颱風來襲時,使長春祠及附近方亭與太魯閣樓臺均為坍方巨石擊毀,後於69年3月17日重建;又於民國76年7月6日,因岩石滑動肇致坍方而再次損毀,僅存兩座亭台殘餘物,殉職榮民牌位暫時奉厝於長春橋下方的彌陀岩;翌年重建新祠於原址左側,即現今之樣貌。

看看喔!


禪光寺

•台灣東西橫貫公路,於民國49年5月9日竣工通車,出身花蓮的比丘尼釋心性法師,在太魯閣峽內擇地興建寺院增添景觀;殿外青峰疊翠,晴空中點綴著幾片閒適若定的白雲,宛如人間仙境,兀立山間,點染山色,為風光之勝景,寺內附設客堂,方便遊客住宿渡假。